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贵阳市两次空气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分析
吴战平, 白慧, 陈早阳, 王玥彤, 吴哲红
干旱气象    2019, 37 (5): 827-835.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9)-05-0827
摘要399)      PDF(pc) (4572KB)(2221)    收藏
利用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降水量及大气环流场资料对2013年贵阳市2次空气污染过程进行分析,从天气形势和空气污染演变角度分析气象因子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2次污染过程中动力和热力气象因子均为其维持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但存在异同。相同之处在于:2次污染过程中贵阳市均处在地面静止锋后,地面风速较小,不利于近地面空气污染物向区域外的水平输送;2次污染过程中贵阳上空均处在高空脊前的异常下沉气流区,配合对流层中低层的异常水平风速垂直梯度减小,均利于减小大气的斜压性、减弱天气尺度扰动的发展,同时异常逆温层的存在使大气近地层更加稳定,均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垂直混合、向高空扩散,加强了污染物在近地面集聚。不同之处在于:2次污染期间贵阳市上空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低层单层逆温和中、低层双层逆温,逆温增强时段与污染最重时段相对应,逆温层的存在大大增强了大气层结稳定度,为污染过程的维持和发展提供有利的气象条件;2次污染过程中风场的三维特征对演变过程中逆温层的影响各异,第1次过程中对流层中层偏南风利于将南方的暖湿气流输送到贵阳市上空,利于逆温层的增温、增湿和发展、维持,而第2次过程中高、低空一致的偏北风,在近地层易形成冷垫、抬升暖空气,加强逆温层的维持和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08 年和2011 年年初贵州低温雨凇分析
王兴菊,白慧,陈贞宏
干旱气象    2012, 30 (2): 237-243.  
摘要1288)      PDF(pc) (2501KB)(953)    收藏

2008 年1 月和2011 年1 月,贵州遭遇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这2 次灾害过程具有降温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冰冻灾害重等特点,对农业、交通、电力、通讯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经济损失严重。文中分析了2 次灾害的实况、可能成因及其影响。结果表明: ( 1) 2 次冰冻灾害都受拉尼娜事件的影响; ( 2) 欧亚1 月阻塞形势的异常发展和大气环流形势持续稳定; ( 3) 中亚、西亚低值系统活跃,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 印缅槽) 的大量暖湿空气向北输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明显偏北、面积偏大、强度偏强等是造成2008 年1 月贵州雨凇灾害的主要原因。拉尼娜事件的影响和欧亚阻塞异常偏强以及印缅槽出现持续的大量暖湿空气的向北输送是造成2011 年1 月贵州雨凇灾害的主要原因。但2011 年1 月副高偏弱,中亚、西亚低值系统活跃也不如2008 年1 月明显,所以低温雨雪冰冻强度和范围都小于2008 年1 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